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西学中”的医生在给患者看病开药时喜欢既开点西药,也开点中药,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其实这不是中医结合,是过度医疗!很多中药与西药的功效是相同的,一起用会造成过度医疗,伤害患者身体。另外很多中药与西药的功效是相反的,一起用相互抵消,会产生无效医疗!
我们来看一下当下中西医是如何结合的吧,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得了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大多是中西药夹杂,既开点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又开点消炎的抗生素,这两种类型的药一混合,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其实这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过度医疗!我们来想一想,一百多年前西医没进入中国的时候,一个小感冒完完全全的是中医可以治好,甚至老百姓用一些土方法、一些偏方之类的也可以治好,完全没必要再配合西药!而西方人感冒了,他们用他们的西药也可以治好,也没必要再用中成药。结果我们一搞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于是中药西药一起上,本来一种方法,一类药品都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两类药一起来,哪类人受到的影响最大?患者。患者多花了钱是小事,主要是没必要用那么多药,给患者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医疗行业里这种事特多了!这就是中西医的不恰当结合,而西医开中药必然会把这事继续“发扬光大”!
胡碧玲是加拿大学者、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博士后弟子。她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我觉得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效果暗藏了中医的灭亡。”
“这绝不是一个嘲讽。”胡碧玲很认真地说,“因为西医是不会容纳中医的,容纳的是一些技巧,但不会接受中医的理论,根本不会承认中医理论中的气、经络、阴阳五行说等等。”
“所以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中医和中医的病名来诊断一种疾病。”
“西医的确在肉体的层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确,但问题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并不仅仅是肉体。”胡碧玲打了个比方,“如果用计算机作为比喻的话,西医的诊治对象是计算机的硬件;而中医的诊治对象则不仅是计算机的硬件,还包括它的软件。当用诊治硬件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诊治一个软件时,不仅会出现不少误诊,同时还无法按照中医本身的理论去治疗。”
她毫不客气地指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区,是完全的西化。并认为,即使要中西医结合,也应该是中医容纳西医。
“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来看,惟一能沟通的方法是把西医融入到中医里面。而不是像现在,把中医融入到西医里面。因为中医看病是在生命的层次看病,西医看病是在肉体的层次看病。”
西医大多认为疾病一定与各种细菌侵入、局部病变等有关;中医看病,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只是集中在患病的部位。
中医的重要特点是“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到患者的证据,透过证候(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邪正,扶正祛邪。因此,中医更加具有整体观,其宏大的内涵足以够容纳西医。
中西医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不能迫使中医去迎合西医的科学观。但是,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思维变异中,逐渐丢失了本有的“中国特色”而被边缘化。
如果再不及时以正确的方式挽救,或许过不了多少年,不排除像大熊猫一样成为“濒危国宝”,从现在的“危症”恶化成“绝症”。
著名中医李可先生也对中西医结合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说中西医不能结合,可以互补。中医办不到的,可以请西医帮忙,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大部分都可以解决。
你说我们国家单单是有记载的历史就有五千年了,而西医进入中国才不到两百年,它们没来之前那几千年中华民族怎么样活过来的?(笑)历史上有好多次大型瘟疫啊,有好多小国家都被亡国灭种了!我们中华民族十几亿人口是怎么样延续到现在的?这些主要是中医的功劳。
田原问李先生“现在中西医结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结合的花样儿越来越多了。比如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中西药一起开的结合,还有的人提出了中西医理论的结合。”时,李可先生说:那是胡说八道。中医和西医可以互补,但绝对不能结合,因为中医、西医是两种体系。一个是东方医学,以古代文化、哲学为基础;一个是西方医学,以现代的机械唯物论为基础,只能看到具体的某一点。
著名院士钟南山也不赞成中西医结合,原因是中西医各有特色。作为医学权威,目前正在筹备明年两岸四地中医交流会的钟南山表达了力挺中医的态度。他并不认为现在是中医最坏的时代,从SARS到H7N9,这十几年来,自己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中得到很多启发。钟南山说,自己非常不赞成“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因为中西医都拥有自身的特色,目前最该做的是“中西医并进”以及“中西医互补”,尤其是一些大型综合医院,要把中医做强。
从西医上看一个细胞可以分成几百万个去研究,只是研究那个微观的东西,但是微观 与整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不管。西方医学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这个很大的弊病了。
对此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也说“中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西医把人当“物”,中医把病当“人”,关系无非有两种,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物的关系。易中天说,西方用“人与物的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人则刚好相反,是用“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就拿看病来说,西医要使用大量的仪器机械和工具,要不停地抽血和化验,“整个就是把人当东西”。化验和检查都是科学实验的方法,有科学的态度,可以量化,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阑尾发炎了,就割掉;睡不着了,就打一针。于是,西医可以在全世界流行。
中医则恰恰相反。“望闻问切”,中医从来不承认有病,而是说“身体失调”。医生被称为“医家”,病人叫“病家”,根本就是一家子。“病”也是你的家人和亲人,疼痛是身体对你的爱,就是想告诉你,“身体失调了”。
所以中药不是治病的,是“工作组”,要跟你不舒服的地方谈心。中医是哲学,世界上本没有病,只是身体各部分暂时“不和谐”了。“工作组”把话谈好了,身体就恢复健康了。
中西医理念不同,实践证明确实结合不了!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胸中,喉咙有痰的治疗。西医治疗痰症大多使用抗生素,我们知道抗生素大多是寒凉的,这对于热痰很有效果,中医治疗这类痰用“二母散”:贝母、知母效果也很好,往往是一两付药就把痰除去了,比西医见效更快!
但是对于寒痰那就坏了。抗生素是寒凉的,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事物遇冷收缩,遇热膨胀。现在寒痰遇到同样是寒凉的抗生素,因此他会收缩,会变小。因此刚用抗生素,寒痰收缩了,变小了,它不影响呼吸了,所以病人会感到呼吸顺畅畅了,也不咳嗽了。但这并不是说把病治好了,因为寒痰还没有除去,它只是变得更小了,更结实了,更隐藏了。这也为日后的复发埋下了病根。因此我们会看到这类人的病反反复复老是不好。
但中医治病方法就不一样,针对寒痰,中医不是以寒治寒,而是采用温化的方法,用二陈汤,用苓桂术甘汤。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因为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寒痰已经变小了,变结实了,这时候再用温化的方法,寒痰遇热膨胀,它会由结实变松软,由小变大。由小变大了的寒痰它会堵住胸口和喉咙,让是人会觉得满闷,但这只是正常的排痰反应,当这寒痰在上者吐而出之,在下者便而出之之后,人又觉得舒服了,这个舒服是病根除了之后的舒服,因为痰不是变小了,而是彻底没有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道理。
这时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是相反的,如果中西医结合,既用抗生素来消炎,又用温化寒痰的药来化痰,这两种方法是相反的,这样患者的病也许永远治不好!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患者!
又如治疗前列腺炎,西医都是用抗生素,有的还做什么药敏反应,看是什么细菌,要用哪种抗生素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前列腺炎是有效的,但对于慢性前列腺炎,不仅无效而且还有很深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前列腺炎患者挂几天吊水有点效果,后来就没效果了,不得不加重抗生素的用量,最后还产生了抗药性,这真是苦不勘言。
但是中医不这样治,中医治病不仅讲究辩证,而且讲究找出疾病产生的深层原因,这样既治标,又治本。有属于气滞的实证,可用枳甘柴芍组成的四逆散;有老人气虚无力的小便不通,宜用有参芪大补气血的补中益气汤。有肠胃实火的承气证,有命门火衰的真武证。有水气不行的五苓散证,有火气郁滞的猪苓汤证。都是从对立的双方去分析病机病因,因而制定相应治法方药。这不比西药不问病因,都用抗生素治疗理念要先进得多吗?
现在的西医治病思维是以各项指标的检查来判断人体的健康与否。在他们眼里各项指标正常了,人就是健康的,各项指标不正常,人就是有病的。其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人检查指标越正常,身体素质反而却来越差,各项指标越正常,身体反而垮的越来越快!
我们对此经过思考之后,有的问题可以解释。经中医治过好些例严重的风湿病患者,他们刚开始治疗时大都行动困难,关节肿大疼痛,医院检查风湿因子高。经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关节肿大消失了,也不疼痛了,行动也轻松自如了,可是去医院一检查说风湿因子反而更高了,你说这是不是怪事?其实这个道理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患者没有治疗之前他的病主要表现在寒湿留于关节,血液中的风湿因子不多。但中医采用温化的方法,把关节处的寒湿温化了,于是这个寒湿就流了全身。关节处的寒湿温化之后,患者感到不肿大了,也不疼痛了。这就像一个冰块,这冰块没有融化之前,它的寒凉只局限于冰块本身,但它一旦融化了,冰水四流了,冰水所流之后,都是一片寒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因此这时候去检查,风湿因子那是肯定高了,但通过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把这些寒湿完全排出体外之后,过一段时间再去检查,风湿因子又正常了。我们要注意这个正常那是病灶排除之后的彻底正常,身体内病因没有了,病也就彻底好了,这就是中医的治本。
但是有的问题我也一时解释不了,比如有的乙肝患者,有的传染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治疗之后,一检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但病人却感到越来越难受,越来越感到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按理说病应当好了,病好了,病人也应感到舒服了,而为什么病人却感到病越来越厉害呢?这个检查指标正常有没有意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前两天我读了著名中医大家陈慎吾的《金匮要略讲义》一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且有每遇传染病偏用寒凉,致病毒隐匿不透,每致并发症、后遗症迭见,预后极为不良,此吾辈极应注意者也。”这里陈老先生谆谆告诫,若偏用寒凉,会导致病毒隐匿不透,病毒隐匿所以一检查指标都正常了。可是这个正常是打压下的正常,是隐藏起来的正常,这个正常的表现之下却是暗流涌动!于是在这正常指标的掩盖下:胃炎治成了胃癌?鼻炎治成了鼻咽癌?肝炎治成了肝癌?胰腺炎治成了胰腺癌?乳腺增生治成了乳腺癌?前列腺炎治成了前列腺癌?肾炎治成了尿毒症……
举个例子,像风寒感冒类病往往会出现持续发热这一症状,中医认为此时是人体阳气或正气与外邪交战双方势均力敌时所表现的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个时候应因势利导给予辛热发散类具有振奋人体阳气的药即可通过发汗等方式祛除外邪。
用输液或口服等其他方式让性属寒凉的抗生素进入身体,表面上看似体温降下来了实际上病因未除,实际上是将发热机制硬生生打压了下去,导致的恶果就是使外邪侵入人体更深层。据有关资料,经常输液的人会有脚踝水肿,易反复感冒,且感冒后常常绵延不愈,长期如此易生肿瘤等这类重症。
如以前就有报道某个地方因乱用消炎药抗生素等寒凉药品导致丙肝的例证。其实,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消炎药、抗生素、激素所谓的治疗根本就不是在真正的治疗疾病,而是在把疾病扩大化,中国人的肝病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为什么近视眼、多动症?为什么现在的好生活养出了那么多的弱不禁风的孩子?很多很多孩子的问题与中国医生乱用消炎药、抗生素是分不开的。是药三分毒谁都明白,那是五千年文明的中医告诫人们留下的,而西医西药是十分毒十二分毒有谁真正知晓呢?发现了那么多的丙肝就叫疫情?其实根源就在于乱用消炎药、抗生素等大量寒凉药品!就在于大量使用寒凉药品把问题拉到了体内更深的地方!
在西医错误理论的误导下,人们对待疾病唯指标是论,畏指标如狼虎,不管身体如何,只求检测指标正常。这样过度迷信指标的危害很大,也很可怜和悲哀。
现在为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西医开中药的人大有人在!西医开中药是对中医缺乏敬畏之心,是外行领导内行的表现!这样做是抹杀中医,而不是振兴中医!
一、正儿八经中医科班出身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学好中医,都开不好中药,现在让西学中的人来开中药,这样效果可信吗?
中国有中医药大学几十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有10万之多,几十年下来,也应该有几百万了吧,可事实上,今天真正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只有80万,而能够临床的只有30万,而水平不错的恐怕只有3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大学五年,很多中医学子毕业后连一个简单的方子都开不出来,几乎是一毕业就失业,绝大多数都不得已改行。即使再上了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毕业后大多数仍然是临床水平极差。显然,这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的中医教育出了大问题。医药大学一直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人才。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公开说过:“国内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的。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
全国著名老中医李今庸说:“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说:“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也曾痛苦地说:“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完蛋的人。”
中医都是从临床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原因很简单,中医治疗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你学了多少中医知识,都无法机械地套在你面对的病人身上。只有通过大量临床,才能够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悟出其中的治病道理,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水平。更严重的是,中医药大学临床课程极少,水平不错的老师也奇缺,让一群根本不会治病的教授教中医,能够教出能治病的中医吗?广西中医学院前几年就想办一个“传统班”,实行古人的“师带徒”制度,可是突然发现,想学老母鸡孵蛋,蛋是找到了,可是却找不到老母鸡。于是这个“传统班”计划,就不得不流产了。
中西医为什么从根本上无法结合?
中医的核心是气的阴阳能动性。阴阳只是气的能量释放的两种状态。气动而阳生,气静而阴生。我们跑步产生能量,而人体自然而然处于阳生阳动阳升状态。我们休息或睡眠,气由能量转化为物质,人体自然而然处于阴生阴静阴成形状态。中医的阴阳不是物质的聚散,而是能量与物质的转换,是宇宙万物生灭的核心规律。中医的气,更是水气化液化的核心,也是万物生灵生息生灭的核心。中医的这一科学理论可以解释任何生命规律,是系统的不能再系统的科学。而西医却是东拼西凑的物质科技,一会儿是细胞基因论,一会儿又是化学成分论,一会儿又是实验歪曲论,没有一个可以统一的万举万当的医学理论。中医本不神,而是古中医人看到了大自然大气这个造物主之神之奇之妙用。
科学的底层概念是数理,中医的底层概念是人的感知。目前的问题是,西方不承认中医的底层概念,认为人类的感知不科学,或者无法和自然科学的底层概念一 一对应。所以阴阳寒热虚实这些概念,科学体系无法接受,不承认这些概念的存在。但人体是无限复杂的,中药是老天爷造的也是无限复杂的,这些是目前的科学方法无法完全认识的。而用中医的理论却能更全面的认识疾病,利用中药,取得疗效。
为什么学习中医要摆脱西医数据的約束。伽利略说:“科学就是测量”,但人类的感觉是由人类感觉神经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决定的,不同的神经细胞蛋白质的类型,决定生物对外部世界的不同认知,如蚂蚁看见的世界与人类不同,这是因为蚂蚁的神经细胞的蛋白质类型与人类不同。所以人类的感觉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是有局限的,很多东西是人看不见的,是仪器测不到的,是数据不能表达的,这就是科学的边界,即科学的局限性。人是无限复杂的、中药是无限复杂的。科学无法测量无限复杂的事物。只有中医的理论,也就是“归纳法”,可以把无限复杂的人定性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把无限复杂的中药归纳为“温、凉、寒、热、升、降、沉、浮”,的四气五味。
辩证是热病用寒药治疗,虚病用补药治疗等等。这样就可以用无限复杂的中药治疗无限复杂的人体。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科学是正确的,但有局限性;中医是以定性为主,它能把握无限复杂的事物,但偏于笼统,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长补短,不能互相排斥。但事实上西医是不可能接受中医的理论的,因为科学的底层概念是数理,中医的底层概念是人的感知。目前的问题是,西方不承认中医的底层概念,认为人类的感知不科学,或者无法和自然科学的底层概念 一 一 对应。所以阴阳寒热虚实这些概念,科学体系无法接受,不承认这些概念的存在。其实西医是以数据为中心;中医是以人的感知为中心。中西医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不能抛开西医思维的约束的人,对中医也是格格不入的。西医的提高在于数据水平的细化;中医水平的提高在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在于中医师对中医理论理解程度的提高。所以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越多,越深入,其中医水平也越高。
古代培养中医,最主要的就是师承,这一是能够传承过去各门各派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二是能够学习中医个性化的知识,和独特的治病思维。可现在呢?师承的老师没执业证不合法,积累在民间的大量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随着老中医的去世而被带进了棺材,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大学教育标准化,统一化,使中医思维严重西化,尤其是这种西化的思维垄断了中医学术,让中医长期停滞不前。
中医药大学缺少的是中医思维,僵化的套用西医的那一套方式来管理中医,可惜了那些中医学子们,在中医药大学学了几年,毕业后却该学的东西没学到,你说让人痛心不?
由上可见,正儿八经中医科班出身的专家教授及毕业生他们很多人都没学好中医,开的中药没有效果,你现在让那些半路学中医的西学中人员来开中药,这不是胡扯吗?当然也有一些西学中人员取得了好成就,但这毕竟是个例,不是普遍规律!个例不能代表一般!
二、西医开中药,浪费的是医保基金和中药材。综合医院70%中成药是西医所开,不良反应多。早在两会期间就有委员提出西医不能开中药的观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表示“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西医给患者开中成药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和禁忌,多开和错开非常普遍,辩证不正确就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也浪费医保基金”对于这一观点,很多医生表示赞同。
据资料显示,四川省某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中药房 共计调配处方69192张,不合格处方4612张,占总处方数的6.6%,其中西医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58404张,占总处方的84%,其中不合格处方3988张,占不合格处方的86.5%。这些不合格处方的问题基本一致,主要为药不对症、剂量错误、配伍禁忌、使用方法错误。
显然,西医如果没有辨证思维就去开中药,那么就无法准确地把中成药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同时也浪费了医保资金。西医开中成药存在风险。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继朴介绍,因为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和禁忌。寒热不分、虚实不辨的情况发生率较高,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副作用。
“缺少中医基础的医师会错误的用药,导致病情加重,”周继朴称,比如对于常见的感冒,一些医生不分风寒风热,全部应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不仅对风寒型感冒无效,还可导致表邪内陷于里,造成多种并发症。
我们知道,我们的中药材大多是植物药,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我们既要保护好我们的耕地红线,确保我们的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也要种植中药,有些药材的产量一年用完了就没有了,要用也得等第二年再长出来。比如说菊花,去年的菊花用完了,再要用也得等到明年10月份之后。有的中药从种植到使用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药更宝贵了!中药不像西药,可以大规模工厂生产,可是我们的中药生产不出来,比如疫情期间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用量很大,一下子就用没有了,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所以好钢必须用到刀刃上,我们必须发挥出中药的最大功效!
如果让一些不太懂中医的西医来开中药,表面上看中医一片繁荣,能开中药的医生很多,满足了群众的中医看病需求,但这样不仅仅是看病效果大打折扣,还浪费了有限的中药资源!最后只能导致中药需求量加大,而中药产量却有限,于是导致中药大涨价,导致普通老百姓看不起中医,吃不起中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
三、西医开中药不仅会导致过度医疗和无效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伤害!
现在很多西医医生在开具中成药时,主要是按照说明书上的疗效开的,而中医的诊疗实际上是需要根据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并考虑到个体差异来进行辨证施治。从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出发,同一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其辨证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相应的治疗方案也不完全一样。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主任邓春华教授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与处方医生的中医药知识与素养有关。
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西医)的理论体系以及诊疗观念存在较大差异,西医关注器官或系统局部、注重机制,更强调对抗疾病的理念(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中医则从整体宏观出发,强调辨证施治,更注重调和、平衡和辨证,从调节总的机体“阴阳平衡”达到“制衡”疾病的目的。此外,邓春华说,不少西医医生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或缺少有效的“辨证”方法,仅凭“说明书”生搬硬套处方中成药,自然难于发挥中药长处。
对此,一个临床医生米医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甲流期间发现很多甲流后的孩子,他们主诉症状都是退烧后咳嗽不止,拉肚子,食欲减退,还有鼻炎发作睡觉打呼噜。
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这波甲流,西医的治疗方案真的是千人一面:统一都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美林+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或再配上蓝芩口服液or金振口服液。
这样到底对不对?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一个中成药,在中医概念里,用中成药也是要辨证的,那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对什么证的?是治什么的?
我们来看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组方: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黄芩相当于半个银翘散;大黄,厚朴相当于承气汤组成,有通便泻下的作用;青蒿和黄芩就是蒿芩清胆汤,还有柴胡和黄芩就是小柴胡汤。
从全方来看,整个方子清热多一点,还有一定的泻下通便作用。所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明显是一个治风热感冒(发热有汗,流黄鼻涕)并伴有积食的孩子,而且是有便秘的孩子。
与此同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禁忌症也很明显,对于大便稀,腹泻的孩子不适用,对于风寒感冒(怕冷,流清鼻涕)的孩子也不适用。
再反观我们这次甲流呢?到底是热还是寒呢?在我问及门诊上这些孩子这次主要症状是什么时,妈妈们第一反应都是说,孩子流清鼻涕,发冷,浑身酸痛。
流清鼻涕,发冷怕冷,都是寒证的表现,浑身酸痛也是寒湿之邪侵袭肌表经络的表现,因为寒湿客于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这次甲流的症状是——流清水鼻涕,怕冷,浑身肌肉酸痛,呕吐腹泻。那么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绝对是用错了,是在寒上加寒,是在闭门留寇啊!寒证用清热药不仅不对证治病,还会伤了孩子本来脆弱的胃肠道。
导致拉肚子,导致孩子食欲减退,导致闭门留寇,导致肺有寒饮,寒邪出不去怎么办?身体慢慢就会自动开启排邪模式,用咳嗽来排邪。导致咳嗽不断,进一步诱导鼻炎发作。大家发现没有,西医开中药治病根本不辨证,他不管你是风热还是风寒,它硬把中药当作抗病毒药物开给你。
可是,用错药犹如杀人啊,尤其是开给孩子的,寒证再用清热药,长期以往,中国孩子的体质当然是越来越差啊。
西医开中药,真的千万要小心!因为他们99%开出来是错的。给患者开中药治病,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性味归经。。。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总要懂吧?可实际上,99%以上的西医根本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些中医理论!
但,最后倒霉的是谁?患者啊,孩子啊!西医滥用中成药,大苦大寒清热类药是主战场,蒲地蓝,金振哪个不是前车之鉴?热咳开金振口服液,寒咳也开金振口服液,风寒感冒开蓝芩口服液,风热感冒也开蓝芩口服液(真正中医治外感时,怎么可能全靠苦寒之药?不分寒热?不透邪?)
他们会管你闭门留寇,损伤脾胃阳气?管你对证不对证?别奢望了,如果孩子吃坏了?吃坏了那是你们中药副作用不明,说明书写得不全,怎么是西医的责任呢?由此可见,西医开中药:是抹杀中医,不是振兴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