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舞百科 手机版

经典古文名篇及解释(古今最美的十篇古文赏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1 09:10:51    



《兰亭集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开篇描绘了兰亭周围的自然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接着,作者描写了兰亭雅集的情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美好的氛围中,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畅叙幽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乐的赞美。

  • 然而,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欢乐场景的描写上,而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认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们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也应该珍惜时光,思考人生的意义。

  •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更是堪称一绝。王羲之的书法笔法精湛,线条流畅,结构优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件艺术珍品。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故事,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桃花源记》以一个渔夫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夫在桃花林中穿行,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继续前行,终于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夫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安宁祥和、自给自足的世界。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 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当时的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让人们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 《桃花源记》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最终决定辞官归隐田园。《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在归隐之际所作。

  •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抒情小赋,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章开篇,作者就表达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认为,自己在官场中迷失了自我,现在终于醒悟过来,决定回归田园,寻找真正的自我。
  •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描写了自己回归田园的情景和感受。“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作者在回归田园的路上,心情愉悦,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回到家中,看到熟悉的景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宁静。
  •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归去来兮辞》的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之美。


《滕王阁序》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参与宴会,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

  •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意境开阔。文章开篇,作者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作者用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宴会的盛大场面。

  •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宴会上的感受和思考。“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在宴会上感受到了人生的欢乐和无奈,他感叹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作者虽然身处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 《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极高,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骈文,更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诗词、历史人物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岳阳楼记》

北宋庆历六年(1046 年),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 《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不同人对景色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政治抱负。
  • 文章开篇,作者描写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描写了不同人在岳阳楼看到的不同景色以及他们的不同感受。“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高尚情怀的追求。
  •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醉翁亭记》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期间,他与民同乐,写下了这篇《醉翁亭记》。

  • 《醉翁亭记》是一篇散文,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滁人游山玩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文章开篇,作者描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自然景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醉翁亭的美丽景色,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描写了滁人游山玩水的情景和自己与民同乐的感受。“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通过描写滁人游山玩水的情景,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思想。
  •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太守,应该与民同乐,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作者也希望自己能够像醉翁一样,在山水之间找到快乐,忘却烦恼。
  • 《醉翁亭记》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醉翁亭的美丽和宁静。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阿房宫赋》

杜牧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创作了这篇《阿房宫赋》。当时,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于是写下这篇赋,借古讽今,希望能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和暴政,进而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警示。
  • 文章开篇,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作者用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阿房宫的壮丽和奢华。
  •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描写了阿房宫中的生活场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作者通过对阿房宫中妃嫔、珍宝等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无度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和警示,“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以秦朝的灭亡为教训,呼吁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珍惜民力,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 《阿房宫赋》的语言优美,气势磅礴。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阿房宫的兴建到毁灭,再到对历史的思考和警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前赤壁赋》

  •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与友人夜游赤壁,写下了这篇《前赤壁赋》。
  • 《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心境。
  • 文章开篇,作者描绘了赤壁的美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 接着,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的感慨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生命的无奈和悲哀。苏子则以豁达超脱的态度回应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子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如果能够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看待生命,就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 《前赤壁赋》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的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爱莲说》

北宋嘉祐八年(1063 年),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君子风范的追求。
  • 文章开篇,作者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引出了对莲花的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莲花的高洁、正直、清香等特点,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 接着,作者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作者通过对菊花、牡丹和莲花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和君子风范的追求。
  • 《爱莲说》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的寓意深刻,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君子风范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陋室铭》

  • 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 《陋室铭》是一篇骈体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 文章开篇,作者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引出了对陋室的描写。作者认为,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会有灵气。虽然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因为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所以也变得不简陋了。
  • 接着,作者描写了陋室的环境和生活场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陋室的清幽环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作者在陋室中与鸿儒谈笑,阅读经典,弹奏素琴,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 《陋室铭》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的寓意深刻,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