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这个名字,是从先秦时期开始,由揭阳岭地名沿袭而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更是有历史记载,这里是闽南,潮汕文化,粤东文化的发源地。
难怪有许多人在听过潮汕话和闽南话之后,都会不自觉地问出这两地是否同出一脉的问题,不必怀疑,他俩八辈祖宗就是一个人。
我去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繁华的都市从巴黎到东京,从上海到深圳,无不例外,除了乱花迷人眼,就是奢靡酒香深,但这样的大城市,时时刻刻都在催促我的躯体前行或者鞭挞我的肉体沉沦,只有身处小镇中,灵魂方得一刻安宁。
今天,我们要去溜达的是保存在揭阳的一座超过九百年时间的城隍庙。虽然地处深巷中,但是去寻访的人依旧车水马龙。
还没走进城隍庙,就被两座高高矗立的建筑震慑到,此时你们只能脑补,因为寺庙建筑我一向是不拍照的,亦可能我是佛教徒,且当是我虔诚吧。
我看到的两座方形宝塔,不属于城隍庙,而是边上的双峰塔,可惜正在维修,我并没有能进去参观。
随后走到城隍庙的西侧门,从这里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小小的庙宇,而是人声鼎沸的步行街,对,从西侧门延伸到城隍庙的南门,有一片很大的广场,广场的排面,是一座写着“万世师表”的牌楼。
这样的牌楼在揭阳并不少见,只是上面的字有的是“贞节牌坊”,有的是“孝子牌坊”,不一而足。
既然是万世师表的牌坊,想必站在高地窥视我的便是孔圣人了,关于孔圣人后面的弟子,我一直抱有迟疑的态度,人物底座下写着,孔子左手方是子路,右手方是颜回。
可子路向来喜欢束冠,在《论语·仲由》中提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
也就是说,子路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在脑壳上插鸡毛,后来被孔子教化之后依旧喜欢束高冠,不知道当时建造雕像的人,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吃完了广场美食街的所有小吃,食不相瞒,还没有我昨晚上点的生腌外卖,小吃街上那种蛋液裹挟红薯的油炸食物,吃了两块就有些拉喉咙,还有一家打着三十年历史的蚝烙,不管是老头脏兮兮的手还是黑油黢黢的锅,我都忍了,生蚝很肥,我承认,可是油不好吃,配的蘸料也太闲了,我宁愿他配的梅子酱。
好吧,我是杠精。
走,城隍庙,你们千万别问我,里面拜的是哪个菩萨,城隍庙属于道教之地,拜的也不是神,而是保卫了一方的人,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为家乡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在身故之后,当地百姓为其塑造金身延续香火,代代相传,所以潮汕地区很多当地人说的拜老爷,也是这个意思。
就算不是天上的大神大佛,但是丝毫不能阻止百姓的虔诚,儒释道一般我都不会拍照,且里面也不准许拍照,所以下面的内容,你们又只能边看文字边幻想吧。
城隍庙似乎不太大,走进门口,就有左右两座门神金刚怒目盯着我,吓得手足无措的我把手里的奶茶赶紧丢了,过了一进,二进中堂有一片跪坐的软塌,方便善信居士朝拜。
左右各有数十尊雕像,有花公花婆,还有钱粮老爷,中间的自然是城隍爷,我也没敢盯着雕像看,就跟着前面的人,磕头拜拜,当然,我还求了支签,不错,上上签,可惜庙祝师傅解签说的是潮汕方言,让我一个离家二十年的游子压根听不懂,却只能频频点头面带微笑。
好在我学过语文,勉强自己把签文解了,也算了却自己今年愿望的心结。
不到半小时后,走马观花完正准备离开,发现侧门还有小小的垂花门,写着雷公庙,讲真,我第一次见有雷公庙,雷神主刑罚,世间百姓大多是惧怕天降正义的,所以宁愿欺骗自己没有做亏心事也不愿意让雷神来审判自己。
抱着探访的好奇心进去一看,竟然发现这里是龙起禅院的遗址,令人想不到的是,祂居然和城隍庙是邻居,果然儒释道是一家啊。
佛像我没有敢拍,但是墙面我还是拍了一张,金瓦红墙,庄严感十足,观音和如来都有,我遇佛拜佛,不谓不虔诚,却因为今日匆忙而来没有带足香油纸钱,内心有些愧疚,便几下看了就早早离去。
揭阳的城隍庙是广东省保存至今最大最完好的城隍庙,房梁是宋朝的,墙砖是明代的,一直保存至今,没有受到元朝和清朝的袭扰,更躲过了抗战的战火,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