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花糕”、“礼馍”、“面老虎”,并逐步成为欣赏与食用相结合的风味面食。
面塑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贡品、赏玩、流通交易与婚丧嫁娶专用四类。
面塑虽然不能与粮食的食用功能相提并论,但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却与粮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面塑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最早的面塑是以糯米粉为原料,采用民间制作“龙”的手法,做成的“龙”的形象,是用于祭祀的。
之后,面塑艺术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其技艺不断精湛,内容不断丰富。
面塑的品种有花馍、花糕、吉祥物、十二生肖、人物等,形式有单只、成对、成套的,如鱼、桃、石榴、五角星等。
面塑的色彩丰富,主要以面粉的自然色为基本色调,配有少量的辅色———红色以表现红火喜庆的气氛;绿色以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黄色则带有富丽堂皇的象征。
面塑的用色虽不似油画那么丰富,但大红大绿、大黄大紫的色彩搭配起来却鲜艳夺目、富丽堂皇。
面塑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要经过几道工序。
首先选用质量上好的面粉进行发酵,时间大约需要2至3个小时。
随后进行揉面与定型工作,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揉成团后上案用手工刀压型成大饼状。
之后在面团表面涂抹一层油料,撒上各种色彩的颜料,最后用刀将面团切成各种形状的花馍。
面塑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面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在很多旅游景点,手工艺人现场制作面塑并出售给游客作为纪念品。这些面塑作品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婚嫁礼俗中,面塑通常作为吉祥物赠送给新郎新娘以表达美好的祝愿。而在葬礼中则以死者的岁数制作相应的生肖或物品作为纪念品供奉在墓前。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花馍、花糕等来庆祝新年。这些面塑作品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念。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对面塑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信面塑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